近年来,阳信县牢牢把握滨州“双型”城市建设机遇,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,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,深入实施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,多渠道、全方位助力中职学子成长成才。
一是服务大局,坚定走产教融合的办学道路。职业学校肩负着促进就业创业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,不能脱离行业、企业去办职业教育,必须坚持产教融合发展。阳信县紧密对接本地产业发展需求,把“精准聚焦化工产业专业发展,全面提升化学工艺专业建设”确定为专业发展的着力点和新动力,将化学工艺、机电技术应用、电工电子、机械加工技术等12个专业优化整合为面向智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2个专业群、6个专业系,且均达到省级规范化以上专业建设标准,实现了多专业协同发展。选聘39名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到阳信职业中专担任兼职教师,将企业文化、真实工作场景和新工艺、新技术带入课堂,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和综合素养。
二是产业“靶向”,办社会需要的特色专业。县教体局牵头组建了滨州市化工职教集团,联合省内中高职院校、化工行业协会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和地方中小微企业40余家单位,打造校企深度合作“共同体”,实现优势互补、协同发展。依托产业布局和人才需求规划,制定“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”,以“亚通石化班”“巨久能源班”等订单班方式,累计为化工企业输送1200余名合格员工。截至2022年,阳信县职业中专合作企业达54家,共同研发实用新型专利5项,发明专利2项,申报认定滨州市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2家,深度参与3个企业项目研发。特色化专业逐步做到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、从优到强,成功打破了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校“热”企“冷”、产教融合“合”而不“深”痼疾,走出一条校企双方互利共赢之路。
三是营造氛围,打破中职生成长“断头路”。社会层面普遍对中职教育存在一定的片面认识,阳信县积极对职业中专的办学理念,办学条件等宣传报道,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,积极引导学生和家长意识到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、就业、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,甚至有更好的就业优势和成才渠道,打破中职生成长“断头路”,搭建起人才发展“立交桥”。
四是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学,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。为培养社会认可、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,阳信县将中职学生的技能素养培养摆在突出位置,积极承接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,并着眼“岗、赛、课、证”综合育人,对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求,围绕新技术、新行业、新业态背景下的能力迭代培养需求,重构专业核心课程,综合提升学生技能素养,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岗位要求一致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、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深度对接。同时加强县职业中专硬件建设,装备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两处实践教学区整体建筑面积21000余平方米,拥有化学工艺、机械加工、学前教育、电商、护理等多个专业实训场所。建成市级以上技能大赛赛场16个,可满足教学、大赛、培训、鉴定、技术服务等全方位需求。软硬件设施全力护航,走出一条“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学、以赛促改、以赛促建”的职业教育实践路径。
来源:山东省教育厅


应届生
往届生